2025年10月07日星期二焦点访谈文字稿完整版

焦点访谈 2025-10-07

《焦点访谈》 20251007 奔向更美好生活 呵护幼苗 托举未来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继续“奔向更美好生活”。逢年过节,包括假期,年轻人一回家,常常会碰到长辈催婚催育。不过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光催不行,得让他们实打实相信结婚生娃并不是一件让人发愁的事儿,生活还会因此更加充实和幸福。
国家明白年轻人的心思,所以努力做好服务和保障。这服务就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实实在在的行动得跟上,发红包、送大礼、各种减免、各种便利,生娃育娃有了越来越多的福利和保障。
今天(10月7日),我们就走进几个普通育儿家庭,看看这些政策给他们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今年的生育支持政策里,有个大家都在聊的事儿,就是给三岁以下的宝宝发育儿补贴,每个娃儿每年3600元。就是说,只要有三岁以下的娃,不管
一、二孩,还是三孩,都直接发红包!这样大范围地全国发育儿补贴可是头一遭。
9月10日申领正式全面开放才两天,就收到了超2400万条申报信息,覆盖了八成目标家庭。国家为此准备了多少钱呢?1000亿专项资金!可谓是大手笔!  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家这几年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也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来支持。比如,现在已经有20个省份全面实现把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宝妈个人,无需经过单位中转——钱能第一时间到账,不用等、不用催。
再比如,现在照护三岁以下娃的监护人,能减免个人所得税,每月能享共2000元的定额扣除;等娃上了学,还能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更是从学前教育覆盖到全日制学历教育,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监护人每个月照样能享共2000元的定额扣除,这能省一大笔钱。  还有,以前的生育保险仅覆盖企业职工,现在扩大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也纳入保障范围。截至今年6月,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经到2.53亿人了,覆盖面超广!  国家给养娃的年轻人“发福利”是经过了大量细致的调查。
我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看到了2017年至今的好几份全国生育抽样调查,把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情况、面临的困难等等都做了摸底。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我们在群众需求,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不同生育服务支持需求问计于民的过程,为下一步怎么样平稳有序推进生育支持政策调整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制定生育支持政策才更能“对症下药”,精准实在。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从生娃的安全、保障,到养娃时的托育、照护,都细心地划进了政策的“大盘子”里,织起了一张“从生育到养育”全链条支持的保障网。这张保障网到底织得有多密、多贴心呢?我们到医院去看看。第一站,我来到了石家庄市妇产医院,去年这里出生了三万多个娃。
  医院里的孕妇学校非常热闹。这里每周都会为准妈妈们开两到三堂公益课,内容从孕期如何科学管理身体,到选哪些运动既安全又能锻炼体力,全是孕期用得上的干货,难怪这课程这么受欢迎。更贴心的是,医院还专门设了分娩体验室,准妈妈们能提前了解分娩的整套流程,缓解焦虑。
  在这儿我还发现了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在准妈妈进产房前,医生都会帮着编个好看的辫子——这样既清爽利落,不耽误分娩,还能让准妈妈美美地迎接宝宝,不会像个邋里邋遢的病人。真是很人性化!  等宝宝出生后,仪式感更足:先给按上一个可爱的小脚印,再拍个全家的第一张合照,记录下这人生最美好的一刻!  看来,生育友好型社会还真不是随便说说。“友好”这个词藏在生育的每个环节里:是让妈妈们有尊严地迎接新生命,更是让每个家庭在迎接宝宝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为了让年轻人生娃养娃多些底气,国家这些年不断出手,贴心的政策越来越多。就说孕妈妈们关心的分娩体验。上海吉林这些地方把无痛分娩划进医保,给孕妈们享受“舒适生产”的权利再增加一道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也提了明确要求:今年年底前,所有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要都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
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推动生育友好医院建设,力争在2030年,这类医院在助产医疗机构中占比达90%。  当然,生育友好是个长期工程,光把生娃的事儿捋顺还不够,还要为年轻人提供育儿保障。这些年,国家在托育支持上也没少下功夫,比如,针对很多家庭存在没人帮忙看孩子的困难。
有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截至2024年末,全国托位数达到573.7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6%,翻着倍增长;我国托育服务县级覆盖率更是达到98.5%,托位数还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要是你对数字的增长没什么感觉,那我们就走到实际场景中去看看。第二站我们就去河北衡水。为啥要来这里?你很快就知道了。
  在一家托育中心的体验日,有不少家长带着宝宝来体验,最小的娃还不满一岁。保育员陪着宝宝们玩得热热闹闹。我们在这儿碰到了一位三胎妈妈:两个哥哥都上幼儿园了,小儿子才八个月大,这个双职工家庭忙得脚不沾地。
  幼儿妈妈:“我们家是双职工,产假只有半年,158天,三胎是加了30天,但还是不够。我们上班在附近,就我知道的托育机构,这附近就有三四个,对于我们来说特别友好。”  年轻父母说“友好”,才是真友好。
家门口就有托育机构、产假后不用愁带娃,这是最得力的支持,背后当然是国家政策在托举。一年多前,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挑了30个地市,中央财政给它们各拨一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搞普惠托育,这30个地市加起来资金就达30亿元!河北衡水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钱要怎么花最能解决问题呢?这就考验各地政府的智慧和能力了。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处处长孙姗:“最根本点是怎么样把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把体系建起来。在硬件建设过程中,把社区、机关的闲置资源转化为托育机构,对于达到一定标准的托育机构给予一定的奖补,让老百姓可以就近就便把孩子送到托育儿机构,另外建设了‘衡惠托’连锁品牌,从人才培养上,进行一定的统一。”  当地打造了托育便民生活圈,只要拿手机一搜,家附近的托育中心基本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还搭建了智能化的托育信息管理平台,家长想了解娃在托育中心吃没吃好、开不开心,只要点开手机随时就能看到。
  河北衡水只是个缩影,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给育儿家庭送各种“暖心福利”。目前全国已有1315个县推出了入托消费券、托育机构建设补贴,想方设法帮大家解决育儿难题!  总结一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思路很清晰: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搞好顶层设计,再由中央财政发力,牵头把地方参与生育支持政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方案,把务实有效的做法落实到各个细节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上到下,从全局到微观,国家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程,显然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化、站位高远的一盘大棋!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生育友好离咱们也就越来越近了!现在,幼有所育的政策还在不断升级“加码”。
就在不久前国务院刚出台新政,从今年9月1日起,公办幼儿园最后一年的保育教育费直接免单,民办园也要照着公办标准减免——这可是个不小的实惠!  国家把从生到养的生育友好政策框架搭了起来,各地也在找适合自己的“巧办法”。比如,河北就专门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做了本省的人口家庭调查,还建了专家库,老百姓关心啥,就设啥课题,请专家分析论证,再制定实用的政策,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看了这么多可爱的宝宝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爸爸妈妈,我们明白生育友好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策贴着老百姓的痛点慢慢调,是社会揣着育儿家庭的难处悄悄改,是从不敢生到逐渐充满期待的一点一点变化。
  有人带着娃轻松走进托育中心,有人休着陪产假陪老婆坐月子,有人推着婴儿车在母婴室里安心地喂奶——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确幸”,不就是最实在的生育友好吗?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贴心温暖的举措,助力小家庭更美好的生活。而这些努力,就是国家给予未来最温柔的投资。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if ($.trim($("#content_area").html())==""){
$("#content").css("display","none");
if($(window).width() <= 1024){
$(".title18847").css("padding-top","0.3rem");
$(".title18847").css("padding-bottom","0");
}
}


var zeditor = '刘亮';
if (zeditor==""){
$("#zb").css("display","n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