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独自长大。中国电... - @南山林雪萍的微博 - 微博


本土独自长大。中国电池,能成为全球老大吗?
从当前产能看,毫无疑问。但从未来而言,却也是危机四伏。

韩国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数据,表明了中国的优势。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SK On、三星SDI等。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占比超过60%。攻城略地,一片辉煌。

动力电池,是少数在中国国土上自行长大的行业。中国同样占有优势的产业,如光伏如液晶电视等,都是后发制人,中间经历过日韩的迁移。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供应链,则直接在本土从哺育到成熟。速度之快,基本没有给日韩留下追赶的机会。
美国的初创企业早就被甩出局面,而德国干脆做出反应的机会。动力电池的国家之争,是一场闪电战。
它迅速就变成了中、日、韩的三国演义,而中国就是实力最强的魏国。

这么美好的旋律,让人感觉睡着觉也都会笑。
然而看不见的乌云也正在笼罩过来。

作为中国领先的产业,中国似乎缺乏一个国家级的“领先战略”。当前四处是一派乐观景象,一味醉心于四处圈地,疯狂规划产能。
目前中国电池规划产能为5k吉瓦。根据清华欧阳明高教授的数据,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为3k吉瓦,而全球电池需求则为1200吉瓦。
过剩,是必然的。到处都是多余的产线。三年后,可能有一半当下喧闹的工厂,会成为荒芜的草地。

然而,当下扩张脚步还在咚咚加速,没有人关心这个鼓点是否会停下来。这场产能大战,到底引向何处?
似乎无人思考。

中国狂飙猛进的电池产能,背后隐藏着“粗糙工业化”的乱象。
中国动力电池规格太多,仅宁德时代就有50多种型号。比亚迪也有自己的标准,型号五花八门。
电池巨头们,已经在尺寸上动了心机,相互岔开,就是为了避免标准化。

对于整车厂而言,由于电动车的机会窗口突然开启并急剧放大,车型设计往往都是从新开始,没有成熟的平台。因此,对于电池尺寸要求,也都非常随意。
这使得电池厂商,自然也跟随着这些大小不一的尺寸,“随意”放大产能。

它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的浪费。为一种型号电池的生产线,无法为另外一种使用。

即使在当前汽车电池需求如此高涨的局面,产能利用率仍然不高。2022年半年度报告,宁德时代的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只有81%。
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算是有名的,它的产线最高效率可以达到95%。

但是,还是要进行国际标杆比对。国外LG、松下的产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8%。而国内很多工厂,居然不到50%。差距,相当巨大。
这就是“精致工业化”的不同。

只增加产线的总数量,而不考虑单一产线的效率,这是“粗糙工业化”的结果。产能利用率不足,是一种最直接的表现。

工业化大生产的本质,就是规模效应和成本学习曲线。如果产品能统一型号,通一条产线的产能就可以翻一倍,成本就会降低15%。如果一家公司能将其中20个型号,变成5个型号。成本降低就是陡峭的。

然而,这种不规格的尺寸,当做非标产品,被领先者过于滥用。它甚至被电池厂认为是一种竞争力。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糟糕的认知框架。

非标准化尺寸,在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成本浪费的同时,还有隐藏的刀锋,造成了对中国制造新的伤口。

同样是短刀电池,它跟国科高轩、比亚迪的尺寸,仍然有1-2mm的差别。
这种差别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往往无关紧要。。

但对于模具制造商而言,这就是天大的事情。
要保证1mm精度,就必须分别再开一套模具。新的浪费,出现了。
任性设计,没有标准,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了连锁性的浪费。

同样受到伤害的是设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跟着电池厂的产能也是一路狂奔,没有喘息休养的机会。
一个电池厂在规划下一个20吉瓦的产能的时候,它甚至不能确定尺寸。因为汽车主机厂会带来什么型号,电池厂也不清楚。
于是,它对设备的要求,也不能定型。而一旦定型,交货周期就是:十万火急马上要。

电池厂是在跑步中,更换自己的武器。而提供武器的设备制造商,一直会陷入紧张状态。。
一台设备是不是好用,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怎么在使用过程中被优化的。
一台设备如果反复迭代,做微创新小优化,它就会越来越好。
但是如果每一次都是新机台,每一次都是新型号,缺乏打磨的设备,就像是充满了毛刺的钢管,能用,但让人用的不爽。
设备制造商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沉淀。
一个人怎么能在奔跑的同时,练好马步基本功?
中国在狂飙猛进的时候,如果不加强精细化管理,浪费的破绽会越来越大。电池的技术路线,总是充满了多种可能性。现在各个国家也都重视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把空白独自留给中国。
因此在固态电池等技术路线大切换的时候,中国也可能被人反超。
那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工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制造能力。

防止追赶,就应该从今天开始。
中国动力电池的庞大产能和市场,完全有能力去建立国际性的标准。这种事,任何一个企业是不会去做的,也做不成,但是国家,却需要做出回答。

在这一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制造强国,不仅仅是因为机械汽车化工技术能力强,标准这种软实力也非常强。它是用软实力+硬产品,绑在一起来征服世界。

不学也不行。国外已经在搞标准了。德国汽车协会VDA制定了355模组标准,大众汽车制定MEB590模组。通过模组尺寸,倒逼电芯尺寸一致性。
德国标准,快速跟上。
这就是精致工业化的魅力。德国汽车,虽然慢了一拍,虽然处于追赶态,但是动作绝不变形。落后追赶的时候,姿态也不会变形,依然是标准化动作:制定标准。

这样下去,中国的优势,会被一点点的蚕食。
既然中国已经培育出一条成熟的产业,那就应该像个老大的样子,制定出电池标准。
这会对电池产业,对回收,对设备都是巨大的促进,而且会形成国家壁垒。大产业的标准化战略,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级战略。
协同有序,不能被人围而攻破。

既然中国制造已经独自做大了一个局,何不制定规则锁定优势,请君入瓮,让全球追赶者跟着玩。

只有这样,中国电池才能成为未来的老大。那时笑容,真得人意

https://weibo.com/1718633303/MCfbGdQwa?pagetype=group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