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把困难还给孩子,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北大徐凯文老师发现,名校大学生出现“空心病”的比例非常高。学生的典型困惑是:“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资源丰沛而理念落后,“空心病”出现了。

1 惰怠

类似的例子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孩子对自己的事没有发言权。所有的事情家长都安排好,上什么培训班,去哪个学校好、哪个班级,考什么大学,报什么专业,哪个工作好,哪个相亲对象好,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父母的安排,取代了孩子的自我管理。孩子大了,危机出现了。当生活里充满开放性的自选问题,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手足无措,惰怠、自卑、精神痛苦随之出现。

生活在父母的荫蔽之下,从小被硬塞了各种好东西,没有机会见识自己的力量,内心是自卑的;缺乏用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的体验,内心是惰怠的。

人需要在克服困难中,认识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力量、驾驭自己的力量。大大小小的困难,克服了,自信就来了。消除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就剥夺了孩子征服环境带来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机会。

2 近道

有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和设计,孩子发展就能抄近道。其实,这里暗藏了不少风险,近道常常是更大的弯路。

孩子需要自己去选择、尝试,受挫并不是坏事。他们在这个过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经历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看起来是弯路,实际上是必经路。如果把这些“失败”无限后推,那么精神危机就在不断酝酿,“空心病”就慢慢出现了。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中学毕业典礼上祝福孩子们遭遇不幸、背叛和嘲讽,引人深思。

“我希望你们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们才领悟到忠诚的重要。我祝福你们人生旅途中时常背运连连,唯有如此,你们才意识到概率和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理解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我祝福你们遭受切肤之痛,唯有如此,才能让你们感同身受,从而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好的成长,不是隔绝风雨,而是展开每个阶段,用成长型的心态去应对该有的困难,从而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3 热爱

家长逼迫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处处优秀和完美,孩子很难充满自信。相反,多数孩子会陷入恐惧、情绪压抑,他们害怕考试成绩不优秀父母就不爱自己了,他们害怕拿不到第一名自己就没价值了。(事实上,进入更大的池塘之后,十有八九是拿不到第一的。)

另一种优秀,因热爱而生。父母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孩子拥有自己的观点、兴趣和目标。父母鼓励孩子去追寻自己的兴趣,设定自己的目标。失败不可避免,但父母会教导他们,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困难不会吓倒他们。他们因热爱而坚强,失败使他们更强大。

诺奖得主朱棣文说:“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

自豪和热爱,不是来自消费,而是源自生产与创造。

学业之乐、工作之乐、生活之乐,很大程度上是事上的成就感和掌控感,对自己的认可和自豪。没有遇到困难、没有付出努力就做成了,就会兴趣寥寥、索然无味。

为孩子指出困难、凸显困难,而不是解决困难。被困惑紧紧缠绕,是智力和兴趣发展的开端。孩子苦苦思索,调动心智资源解决困难,这个过程会发展能力、滋养兴趣。好的教育,是把困难还给孩子,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https://weibo.com/